棉纺名城:机械化奏响幸福乐章
中国日报9月29日电 秋天傍晚,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透过蓬松的棉花,阵阵清风掠过石河子广袤的棉田。“今年棉花的长势喜人,再有两三天采棉机就可以下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十九连的职工李娜注视着田间的棉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娜在河南出生和长大,如今,她和丈夫同为十九连的职工。谈起自己的工作,她表示:“比起以前外出务工,在新疆种棉花不仅工作轻松,而且收入高。”
谁也不曾料想,李娜口中“轻松”的收获季却曾让老一辈石河子人累得直不起腰。现年51岁的石河子人桑绫回忆道:“那时候,为了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采完巨量的棉花,五六岁的孩子就要下地干活,稍大一点的孩子每天需要采摘五六十公斤棉花,成年人每天更是要采摘上百公斤。”
二十年前,李娜来到新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下,她眼中的棉花种植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光景:春耕伊始,犁地机和拖拉机在地里田间有序作业,高效精准播种;秋收时节,收割、采棉、打包的工序在机械的助力下一气呵成,装好的棉花再由铲车直接拉到工厂进行加工。加之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新疆棉花生产的全流程“硬核”满满,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说起现在的工作,李娜显得游刃有余,表示自己只需要时常来检查棉田的滴灌带是否完好、决定种植各环节的具体时间即可,真正从棉花的“种植者”化身为了“管理员”。虽然李娜一人负责打理她与丈夫两人的九十余亩棉田,但是“工作挺轻松的”。“闲暇时我还会去跳跳舞,逛逛街。老公也可以去附近打打零工。”李娜说。
李娜家每年的收入能有十多万元,一家人于十年前已搬进了楼房,并计划在今年购置新车。她的孩子目前在当地高中就读。虽从河南远嫁到新疆,她却表示希望孩子以后还能留在这里。“现在大家都想种植棉田,身边有不少受过高中、大学教育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在这里的生活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