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黎锦灿若云霞
近两年,合作社还与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展开合作,开设每周两节的黎锦技艺培训课。“投入10多万元培训补贴经费,共培训173人,参加培训人员可以通过这一培训获得每节50元的补贴。”符其荣说。
“下一步,东方市将以东河镇玉龙村合作社为样板,加强宣传,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设立黎锦合作社,做大做强黎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合作社指导、协调本村黎锦产品销售,促进黎锦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陈荣川说。
“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清代《峒溪纤志》这样描述黎锦。东方市文化馆馆长陈荣川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以前的黎锦,是黎族妇女通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织造出来的棉织品。
符其荣是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人,2019年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毕业后,成立了东方市大田美孚黎锦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黎锦服饰、工艺品的生产与推广。
近年来,海南省东方市借助海南申报“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重要契机,积极传承与发展黎锦技艺,打造“东方黎锦”特色文化品牌,并于2020年3月成功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海南黎锦走向世界舞台。如今,黎锦这一古老的传统纺织技艺瑰宝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年幼时总看到妈妈和外婆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一边唱歌一边织锦,后来就一直跟着她们学,一转眼我已经织了40多年。”黎族织娘盘新芳回忆道。像许多黎族同辈织娘一样,盘新芳6岁便跟着妈妈学习织锦,从此,黎锦便成为她们放不下的牵念。“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和学习织锦了,如果我们再不把这门技艺教给下一代,那它以后很有可能就会消失。”盘新芳说。
“黎锦的故事,要从一根棉线说起。目前,我们依旧采用羊蹄藤、木棉等纤维植物作为织锦原料。”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符玉正在用传统脚踏纺车纺线。一人一车、方寸之间,一团团杂乱的棉花通过符玉熟练的手脚配合逐渐生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棉线。
“这些黎族特有的图纹、色彩太美了。一针一线纯手工绣出来的质感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来东方市购买黎锦的海口市民吴静说。近年来,东方黎锦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正以饰品、手提包等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张草席,席地而坐,织娘符桢莉演示起她熟练的织锦技艺。只见她腰系传统踞腰织机腰带,足蹬织机经轴,左手引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右手持打纬线木刀打紧纱线。飞梭走线间,符桢莉的指尖逐渐绽放出一幅密实而独特的黎族图案。
为传承和弘扬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海南省人民政府去年出台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海南黎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各部门在此行动计划指导下进行有效融合、协同发力,以保护为主,以建立传承人名录、黎锦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面为抓手,同时让黎锦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从而让黎锦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化名片。”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佩说。
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等100多种黎锦图案汇聚了黎族妇女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们的黎族先辈没有文字,这些图案记载了黎族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与经验智慧。”陈荣川介绍,黎锦因此被誉为承载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2018年东方市黎锦协会成立,加大了促进当地织娘增收与黎锦产品的创新推广力度。“协会成立至今,不仅致力于东方当地黎锦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同时还不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接收更多订单,带动帮扶当地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协会会长、海南黎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秋晨说。
文化“活化石”
目前,东方市已有2家企业和7家黎锦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2020年实现黎锦产业创收118万元,2021年达248万元,越来越多的黎族织娘靠自己的巧手织就小康生活。黎锦的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东方市十分重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目前东方市掌握黎锦技艺的织娘达3000多人,而掌握絣染技艺的织娘也从以前的不足百人,增加到现在的近千人。”陈荣川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