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黎锦灿若云霞(2)
今年3月,东方市委、市政府与依文众承工坊文化(北京)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黎锦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依文集团将从东方黎锦手工艺出发,从“指尖产业”入手,打造黎锦文化产业链,建立东方市指尖产业标准化系统,实现东方黎锦的市场化、时尚化、生活化。
东方市还不断推进黎锦跳出海南,走出国门。2019年,外交部向全世界进行东方黎锦推介;2020年东方黎锦又被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国礼”送给参会的各国政要。
“从小就看着妈妈织黎锦,长大后一直对黎锦有很深的情感,所以读大三时我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刚从村里织娘那里收完此前的黎锦订单成品的黎族青年符其荣说。
上千位身穿黎族传统服装的织娘席地而坐,熟练地推拉着打纬刀,五彩丝线在手中错综复杂地穿引着,组成一个震撼的大型织锦方阵……2017年东方市举办的“千人织黎锦活动”打破了“最多人同时织布”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东方黎锦与现代潮流融合、走向世界舞台打下了基础。
除当地黎族返乡青年的助力外,在东方黎锦融入现代潮流的过程中,当地的黎锦合作社与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个月我们组建了黎锦设计师团队和直播团队,下一步协会将与公司一起着重进行黎锦相关产品的设计与新媒体销售渠道的拓展。”唐秋晨说。
传统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以母女口传身教最为典型,为进一步推动黎锦技艺的传承,东方市从传授方式上做出了突破。“目前东方市主要采用以老带新传帮带、黎锦进校园等方式为黎锦推广打下基础。我们每年都会举办10期黎锦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近600人;每周还会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到东方职业学校及大田中心校、东河中学等4所学校开展黎锦技艺进校园教学活动,年均培训学员超200人。”东方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潘博说。
指尖述传承
黎锦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东方市特有的美孚黎锦的絣染技艺更是如此。“这项古老技艺的操作过程极为复杂且难度高,特别考验织娘的手艺,过去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数不足百人,面临失传的危机。”陈荣川说。2009年,黎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传统黎锦多被制成妇女筒裙、头巾、腰带等服饰,也用于床单、被单、摇兜等生活用品中。如今,历经千年的古老黎锦正穿越历史长河,以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的设计形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
一根针一束丝,曾经是黎族姑娘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现在,丝线一端连接的是老百姓幸福的生活,另一端连接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东方市委书记田丽霞说:“东方将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抓好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与世界500强企业依文集团开展深度合作,深入挖掘黎锦文化内涵,探索东方黎锦发展新途径,推动黎锦元素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让‘东方黎锦'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亮眼时尚元素。”
织就小康路
融入新潮流
黎锦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永英正在东方市东河镇上教孩子们织锦。“黎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我的两个女儿也是市级传承人,未来我希望能把黎锦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黎锦,了解其所承载的黎族的独特文化内涵。”符永英抚摸着袖口上的黎锦图纹说。
“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一线、织机上的经纬交错,创造了独特的纺织技艺,传递了丰富多彩的黎族人文精神内涵。
假蓝靛的蓝、苏木的红、落葵的紫……海岛上的丰富植物为黎锦提供了天然染料。为保证东方市乃至全省黎锦纺织原材料的供应,2013年东方市建立了目前海南省唯一在运行的115亩黎锦原材料种植基地。
“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的黎家姑娘符慧莉正忙着推销自己亲手制作的黎锦工艺品。9年前,符慧莉辞掉工作回到家乡投入黎锦事业。她一边通过网上接订单,帮助同村织娘增收,一边开创自己的黎锦文创事业。“我想将最原始、最传统的黎锦工艺融入自己的作品,通过我的设计与色彩搭配,让传统的黎锦更具实用性与时尚性。”符慧莉的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